上一页|1|
/1页

主题:评论:楼房实行70年质保或可减少短寿建筑

发表于2010-04-07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据《中国日报》

因为相关会议的主题是绿色建筑以及建筑节能,所以仇保兴副部长侧重谈的是短命建筑对水泥、钢材的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建筑垃圾问题。抛开会议本身,短命建筑给消费者切身利益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住宅均价上涨25.1%。楼市高歌猛进,试想老百姓花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的积蓄,好不容易买了房,要么遭遇“歪歪”、“脆脆”、“裂裂”之类的极端事件,四处奔走维权;要么只能看着70年的产权证和30多年寿命的房子吃哑巴亏,这是怎样的悲哀。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均寿命只有30来年的建筑万一遭遇了地震,会是怎样的结果?

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既然住建部也看到了短命建筑带来的诸多问题,下一步就理应采取切实措施。群众利益无小事,更何况是买房、安居这样的大事?如果比房子便宜得多的汽车出了问题都可以召回,那么楼房为何不能实行三包、70年质保?

不过话说回来,建筑短命的问题,很多时候和质量没有必然关系。例如,某地一所投资1500万刚建成的小学,及其附近一些建好不足10年的商品房,都要面临拆迁,原因是这里要建设“中央商务区”;再如,某地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在“浪费公财富”的质疑声中,被爆破成约4万吨的废墟;而海南在楼市持续升温之际,有业主被告知刚买的楼盘将推倒重建,由过去的9层增高到18层……

也就是说,要让短命建筑延年益寿,避免由此带来的浪费,以及对纳税人利益、政府威信的伤害,除了确保质量,还要解决规划短命的问题。城市规划理应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能一任领导一个样,更不能由着开发商说了算。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严肃批评了这一现象:“建大桥是GDP,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还是GDP。”那么在对官员的考核中,除了要看其任期内GDP的增幅,能否也看看他拆了多少本不该拆的房子?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