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婚房综合症 你买还是不买?!

发表于2013-03-25

婚姻不等于房地产,爱情也不是经济学,物欲时代也有心跳加速的爱情和心灵合一的默契,有才加1分,有貌加5分,有车加10分,有房加50分……有爱才可以给满分。从《蜗居》到当下热播的《买房夫妻》,一部部都市买房血泪史让人们唏嘘。

发表于2013-03-25

80后当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要结婚,先买房。请不要责怪这类人,只是因为他们受伤在前。面对未来,他们只有去尽可能的把握自己能抓住的一切,即使爱情对于他们而言已是奢侈品。还有人说:没有房子也可以,我要我们在一起,听起来很甜蜜,很让人羡慕。如果碰到了爱情与房子相抗衡的时候,退却还是前进?

发表于2013-03-25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对自己的80后闺女这样讲:孩儿啊,你要找的那个人,一定要有房,哪怕只是50平方米的小屋也行!

闺女问:为啥?难道我俩一起奋斗买套大house不行吗?

老妈妈却说:傻孩子,你还不懂!房子是经济基础,有房的男人,感情也是稳定的。没房的男人,一旦有房,他就会变心,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发表于2013-03-25

稳定的意义

房价上涨,是因为丈母娘需求。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一位人士笑称。

此前,武汉某一地产商广告语中写到:丈母娘说,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同时,在近年与房子话题有关的影视作品中,丈母娘对姑爷百般考验,一贯是以刁蛮、专横、无理的形象出现。无形之中,丈母娘几乎成为了十大恶人之首,将姑爷和丈母娘放在了对立面上,两者之间势如水火。

古往今来,新人结婚需要男方提供一些嫁妆,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习俗。从80年代流行的16条腿抑或32条腿,再到后来结婚必备三大件,几乎都是出自丈母娘之口,女孩子即使有自己的立场和需求,也会习惯的说:我妈说……。

发表于2013-03-25

其实,丈母娘只是男人的最佳假想敌,但绝不是男人的真正敌人。

爱情终极理想的目的地是婚姻,婚姻却又不同于爱情,需要物质生活作基础,这也是婚姻生活的本质。做为丈母娘往往以过来人的眼光审视男方是否具备给自己女儿带来幸福的基础。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沿袭着男尊女卑的旧时观念,丈母娘会有意无意的习惯认为女儿嫁人就是吃亏,担心日后会吃苦受罪,所以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是个门槛。即使是所谓的嫁妆,或者是婚房,不过是希望可以换得日后的稳定,将直接影响婚姻不稳定的因素彻底的扼杀在摇篮中。

发表于2013-03-25

我的一位朋友是个热心肠,热情于为单身男女做月老。他认识了一位老母亲,家里有一位待嫁的姑娘。她的要求十分明确,不论男方是什么样的条件,但是一定要有房,哪怕只有50平米。她说出了她的理由,现在有很多男的结婚没房,这样的婚姻就很不踏实,男孩子也容易变得没有责任感。有朝一日男孩子经济条件好了,能买的起房了,也就开始变坏了,担心自己的女儿会吃亏,会不幸福。这应该是普天下母亲们都有的顾虑。

发表于2013-03-25

当下,不可回避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不稳定性因素过多,这也直接冲击到了家庭,离婚率年年走高。仅以北京为例,目前就达到了39%的离婚率,这其中的各种缘由皆不相同。情感的因素父母不能干涉,丈母娘唯独能做的就是在房产证上要求写上自己女儿的名字。即便如此,在新颁布的婚姻法中修正到,房屋产权不以房产证的署名为准,即使日后分道扬镳,其归属权都由出资人所有。这也无形中让女孩子在选择婚姻的时候更加谨慎,房子也变成必须品了。

抛开丈母娘的需求,仅从女孩子自身的角度而言,她们也希望由男方能提供婚房。李莹对记者讲到,虽然现在自己的条件不允许买房,但内心十分渴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来是因为自己身边的人几乎都有房,别管大小,别管什么位置,也不论装修档次,也算都有个窝,如果自己没有,就会感觉特没面子,甚至没底气。如果有了房心里就会变得踏实,即使背负着巨额的房贷她也愿意,至少不会因为担心房东催着搬家而睡不踏实。她向记者讲到,在毕业的5年时间里她先后搬了9次家,她说再也不想过那种没有安全感的日子了。

发表于2013-03-25

女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讲到,房子是必须要有的,即使比自己大几岁,即使不帅,但物质基础是选择结婚对象的第一条件。并且直言道,这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大,自己的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男孩子也应该尽量的给女孩子一定的保障,这是由性别差异带来的家庭分工,所以很多女孩子认为嫁人即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青春不常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虽此种说法有极端之处,但不难看出,这是摆在男人面前必须面对的现实。

发表于2013-03-25

买与不买的痛苦

房价到底有多高,这种高又给生活带来了怎样的痛苦,个中滋味只有亲身面对买房的普通阶层方能体会得更深或更有发言权。

以记者在京的朋友为例,大多数由身在老家的双方父母拿出养老的积蓄为小两口完成首付,然后由小两口持续月供1520年,不啃老或由父母一次性付清的情况少之甚少。

发表于2013-03-25

张凯和李莹的父母早已退休,此前都是工厂的普通职工,积蓄有限,两家凑起来也不足40万元,在加上他们小两口的积蓄总共有50几万。两个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15000左右,他们又想买套100平米的房子,这样以后有了孩子可以住,甚至老人来京探亲都能住的下。照此计划下来,北京的四环内买房几乎没有可能,于是只能把目光锁定在了京郊、房山等区域,总之就是离中心地带较为偏远的地方。自十一从老家归来后,两个人不是正在看房,就是在去看房的路上,近两个月下来却始终没有敲定。其中,张凯对记者讲到,这个过程中还要与中介斗智斗勇,一不小心中介又从中加价,他认为房子不是中介的,他们不过是掌握信息资源,凭什么要从中赚一笔,虽然很多人都在这么做,但他还是很难接受这个现实。李莹说,在这一两个月内,远在老家的父母也时常过问买房的进展情况,父母也经常会说如果爸妈再多攒点钱,是不是孩子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就不用这样了。她说:自己的一套婚房,搞得三个家庭都不愉快。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